▲中國醫大附醫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陳光超副院長透過電子耳手術恢復患者正常的生活。(圖/蔡明智攝)


記者蔡明智/台中報導

患極重度感音型聽損的鍾教授發聽力受損聽不到心愛的鸚鵡叫聲,疫情爆發前還能利用讀唇語來判讀對方的語意,疫情爆發後,口罩成了阻礙甚而影響授課時與同學的互動。鍾教授於是決定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治療,經陳光超副院長診斷為極重度感音型聽損,針對嚴重受損的右耳進行手術,透過電子耳手術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


▲陳光超表示,戴口罩降低音量阻隔嘴型和表情,線上視訊聲音透過電子設備播出後容易失真,讓聽損者的處境雪上加霜。(圖/蔡明智攝)

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理解語音要靠清晰的聽力及嘴型和面部表情的解讀,聽力損失者即使戴了助聽器,也常利用靠近音源,加上讀唇來理解對話內容。戴口罩會降低音量也阻隔嘴型和表情,線上視訊聲音透過電子設備播出後容易失真,讓聽損者的處境雪上加霜。眾多聽損個案因為聽不清楚,導致工作出錯、溝通困難,甚至引發社交退縮及情緒不穩,許多聽力損失的學生更是只能放棄視訊課程。疫情以來,此類個案求診人數大幅上升,此時,人工耳蝸(人工電子耳)可為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陳光超副院長指出,人工耳蝸是重度聽力損失的治療首選,人工耳蝸分為兩個部分。(圖/蔡明智攝)

陳光超副院長指出,人工耳蝸是重度聽力損失(>70分貝)的治療首選,人工耳蝸分為兩個部分,內部「接受器與電極」,須由專業耳科醫師手術植入內耳;外部「線圈與聲音處理器」,手術後由聽力師開機及調整。人工耳蝸的原理為掛在耳後的處理器接收聲波,訊號傳入內耳的電極,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與助聽器相比,人工耳蝸能提供更清晰的語音並降低環境噪音,減少聽損者對嘴型及面部表情的依賴。

陳光超副院長進一步解釋,新式人工耳蝸「一體機」體積更小,配戴時隱蔽性更高,加上防水功能、無線充電及無線連接功能,讓說話者的聲音可直接傳到使用者的內耳,克服距離與噪音的影響;上課或會議時,當發話者戴著口罩或透過視訊,講話的聲音也會直接清晰傳到使用者的電子耳,減少聲音失真及噪音干擾問題。陳光超建議,不管是後天或先天重度聽力損失或嚴重耳鳴,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配合聽覺復健,會比助聽器提供更清楚的聽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團隊已為海內外千位個案植入人工耳蝸,即使因為防疫而有口罩阻隔,仍能重建良好聆聽品質,重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再度重獲新聲。

關鍵字:中國醫大附醫 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 陳光超副院長 電子耳手術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