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藝術空間館8/7前展出藝術家耿傑生《In Action活動之地》,以獨特的視角及經歷展開,探詢自然現象中物質和非物質對位關係的串連與傳遞。(圖╱記者孔亮云翻攝)


記者孔亮云╱彰化報導

身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台灣,民眾生活不時地受到「地震」的自然現象影響,藝術家耿傑生以獨特的視角及自身經歷展開,探詢自然現象中物質和非物質對位關係的串連與傳遞。


▲大象藝術空間館創辦人鍾經新(左)、藝術家耿傑生。(圖╱記者孔亮云翻攝)

源於「地震經驗」發展出的技術活動如預警系統、地震波圖等,如何影響事件當下「生命主體」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而這些感知將如何以不同途徑「輸出」? 又如何被輸入成資料而與環境產生回應?透過展間模擬情境與解說,帶領觀者沉浸於作品氛圍,進一步感受藝術家對「感知量測過程」所欲傳達的觀點。


▲耿傑生跳脫過往作品風格對具體的對象作刻劃,而從材質本身的突破著手,以薄如紙張的片狀、柔軟而富彈性的木頭內在物理特性,抽象的隱喻人之集體形象對應當今科技技術的關係。(圖╱記者孔亮云攝)

大象藝術空間館創辦人鍾經新表示:「傑生總想帶給觀眾全新概念的作品,但站在畫廊主的我卻認為培養一位藝術家,每個時期的變化過程非常重要,也相信不斷的求新求變才能在藝術領域長久發展」。


▲運用動態的裝置結合各種媒材-例如線、門、盤子群、測繪畫布象徵預警系統,比喻地震像是不速之客一樣的闖入,牽動空間的變化。(圖╱記者孔亮云攝)

楊北辰教授提到:「這次的作品實驗性特別強,已經跳脫木雕藝術家的框架,尤其是木質作品中有很多手工細節加法與減法運用,先雕刻再處理成薄片後再堆疊,如此創作思維已是上乘,希望傑生能持續保持開創性。」


▲展間模擬情境與解說將帶領觀者沉浸於作品氛圍,進一步感受藝術家對「感知量測過程」所欲傳達的觀點。(圖╱記者孔亮云翻攝)

藝術銀行蘇承璞策展人於現場分享:「在傑生身上非常難得看到一個藝術家可以同時結合理性與感性的特質,第一次實驗性的作品居然完成度可以這麼高,在工藝與空間的呈現都讓人驚豔。」

藝術家耿傑生剖析自己的創作概念:「這檔展覽的核心關注於我們的感知,每個觀者在推開門進入展場空間的瞬間,感受的同時,當下的經驗也在被側寫,這檔展出有很多思想的疊加和技術的突破,希望帶給觀者不同的啟發。」

《In Action活動之地》藝術家耿傑生跳脫過往作品風格對具體的對象作刻劃,而從材質本身的突破著手,以薄如紙張的片狀、柔軟而富彈性的木頭內在物理特性,抽象的隱喻人之集體形象對應當今科技技術的關係;除了靜態作品外,更運用動態的裝置結合各種媒材-例如線、門、盤子群、測繪畫布象徵預警系統,比喻地震像是不速之客一樣的闖入,牽動空間的變化,每一位觀者推開展間大門的瞬間,當下的感知過程,都將被紀錄於現場繪測作品中,藝術家透過動靜交織的互動,期望帶給觀者不同的感知體驗與詮釋。

關鍵字:藝術 創作 地震 互動 木雕 展覽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