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起:FPAT 財團法人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 李長庚理事長、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劉憶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政治大學財管系名譽教授 周行一、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長 程淑芬、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台大經濟系教授 陳明郎。(圖/世界投資者週提供)


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世界投資者周(World Investor Week, WIW)活動,由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主導策畫,台灣CFP理財協會理事長李長庚今日表示,「2022世界投資者周聯合論壇」全球有上百個國家都訂定每年10月第一周為世界投資者周,今天特邀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暢談「通膨與未來金融資產投資策略」,期望CFP持證者與投資人都能打開視野,重新審視投資的新思維。

保羅•克魯曼開宗明義就表達「通膨未來終究會下降」,高利率不可能是新常態,並預測2024年就有機會重回2019年前低利率時代,甚至比新冠疫情之前更低。

儘管全球面對40年來最大通膨挑戰,但保羅•克魯曼認為,應該回顧一下結構性問題,包括觸動經濟成長的兩大結構,也就是人口成長與科技的創新。然而美國生育率已降低、疫情期間勞動人口減少,這些變化抑制了投資的活動,甚至美國移民也大幅萎縮、勞動人口已少了200萬人。

至於科技創新突破原本也可帶來經濟成長效應,但觀察到目前的科技創新的幅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例如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或轉譯軟體等,對經濟成長的成效都不如預期,唯一比較有潛力發展的只有能源科技,特別是風電、太陽能、電池儲能等綠能科技產業較有投資機會,但這幾個領域就算成長仍無法抵銷其他科技成長不足與人口減少的空缺。

因此保羅•克魯曼認為,從這幾大基本面向來看,高利率環境將無法支撐,因此勢必會重回低利率環境。儘管目前通膨如此之高,他認為僅是因政府先前大灑錢抗疫,加上產能萎縮,讓通膨暴升、美國央行只好大幅升息對抗。但他認為「眼前的現況是不會讓利率居高不下的,當然我們要抗通膨,但未來終究還是會下降,不可能永遠對抗下去。」

究竟需要多用力才能將通膨降下來?保羅•克魯曼認為這還有爭論,但他認為「接下來通膨下降的速度將比大家想像快很多」。他進一步說明,已看到勞動力指標開始降溫,而且過去主要央行紛紛升息,需要幾個月時間發酵,經濟活動將會進一步降溫,通膨就會降低。

而在專家座談會議上,政大教授周行一也邀請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以及國泰投資長程淑芬等專家,認為美國聯準會堅決抗通膨,明白表示即使付出經濟成長的代價也要繼續升息,短天期殖利率高於長天期的利率倒掛現象,讓景氣衰退的預期如影隨形,但英國央行則決定再採QE,將「對抗通膨」的優先順序暫時擺到「挽救經濟」之後,顯示其他國家的央行在面臨升息抗通膨問題同時又得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

但保羅•克魯曼認為,看不到任何跡象會支持高利率持續下去,疫情前的低率環境,是非人為壓低的環境,因此未來還是會回到非常低的利率,預料會推高債券價值,連帶拉抬其他資產價格,例如土地價格推升,房價也有可能回溫,股價則得針對不同公司,但也許低利環境下,股市暫時性泡沫不會那麼大。假設若債券殖利率下降,相當快時間會回到疫情前的低利環境。他強調「二年後利率若不降下來,是達不到充分就業的」。

另一位經濟學家瑞信財富管理部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則提到,美國的物價上漲可分成不同的部分,其一是供應鏈斷裂帶來的供應端漲價,這部分的最壞時間已經過去,第二部分來自石油和糧食的大幅上漲,石油價格已大幅回落,但是未來走勢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也不在貨幣政策的控制範圍之內。第三部分來自需求成長。疫情結束帶來了第一輪需求釋放,工資上漲也帶來需求釋放,然後通膨預期催生出工資與物價的螺旋上升。

關鍵字:世界投資者周 保羅克魯曼 通膨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