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翠珠/台北報導

體型矮小、行動不便,光憑外觀,許多人就容易把黏多醣症和玻璃娃娃搞混,雖然不同的疾病,但是身為罕病娃娃的他們卻有同樣的心情—渴望有正常的求學過程,正常的學生生活,而不是過多的保護。

今年16歲、罹患黏多醣症的田萬榮表示,以前很多同學都誤以為他是玻璃娃娃,所以不敢跟他玩,經過解釋後才知道黏多醣症與成骨不全症的差別。不過,田萬榮也強調,自己雖然是黏多醣寶寶,但不希望被特別對待,想要和同學一樣有正常的社交活動。

中華民國台灣黏多醣症協會創辦人蔡瓊瑋表示,黏多醣症是一種遺傳性的先天代謝疾病,由無症狀帶病因的母親或父親雙方將”隱而不顯的基因缺陷”遺傳給子女,使子女體內細胞無法產生分解黏多醣所需的(酉每),導致黏多醣漸漸堆積在細胞、結締組織及許多的器官中,而傷害了器官的結構與功能。

目前此疾病共分為7型11種亞型,治療方式主要為「酵素替代療法」,現第一、第二、第六型黏多醣症都有酵素替代療法可使用,且國內健保也已獲得給付。

但由於罹患此疾病的孩子常因特殊的外觀、身體的缺陷,讓他們的求學歷程很辛苦,常遭受同學和老師排擠或歧視。蔡瓊瑋呼籲大眾應對黏多醣症了解多一點,異樣的眼光少一點,並提醒家中曾有黏多醣症個案,生育可先做產前基因篩檢,以擺脫遺傳疾病再發的宿命。

 

 

關鍵字:渴望被正視 黏寶寶 我非玻璃娃 亞太新聞網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