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亮霖醫師。(圖/東元綜合醫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地方中心/新竹報導】

新竹一名莊姓男子,突然出現莫名的頭暈、嘔吐並且步態不穩,太太見異狀立即將他送醫,抵達急診時男子尚有意識,不料才短短3個小時就呈現昏迷,昏迷指數馬上掉到最低指數3分。莊姓男子經東元綜合醫院緊急急救,並術後兩星期已成功脫離呼吸器,轉到普通病房後繼續接受復健治療,出院時意識完全清醒,肢體肌肉強度也已進步到靠輔助器能夠站立,整個醫療過程雖然漫長卻也令人欣慰。

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亮霖醫師表示,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莊姓男子的小腦出現大面積出血,且延伸至第四腦室、大腦導水管、第三腦室與側腦室,引發急性阻塞性水腦,必須立即進行『下枕骨顱骨切除手術』和『腦室引流腦脊髓液手術』,莊姓男子的腦出血量超過40 cc,其腦內出血分數(ICH Score)更是高達5分,依臨床統計顯示,凡腦內出血分數高達5分以上的患者,90%會在一個月內死亡。

根據衛福部107年死亡原因統計,腦血管疾病占居第四位,每十萬人口就有11,520人因腦血管疾病而死亡。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亮霖醫師指出,出血性腦中風俗稱腦溢血(腦出血),死亡率高達30%以上,最常見病灶位置是位於基底核區,而腦幹區及小腦區各佔約一成左右。腦溢血的預後一般取決於出血之位置、出血之速度、出血量大小,病患年齡以及是否有其他併發症等,出血位置越深越貼近腦幹,則預後越差。


▲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亮霖醫師表示,小腦出現大面積出血,且延伸至第四腦室、大腦導水管、第三腦室與側腦室,引發急性阻塞性水腦。(圖/東元綜合醫院提供)

張亮霖醫師說明,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小腦不僅維持我們的平衡系統,也參與了我們的注意、學習、記憶、語言、情緒調適、決策等認知運作,通常小腦出血量只要大於15cc或是直徑大於3公分,就必須積極手術治療,儘早診斷出小腦出血的病灶,才能提高病患的存活率。小腦出血起初的症狀與一般大腦中風的表現並不同,病患會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隨著出血量變大或是腫脹壓迫至腦幹,病人將可能在短時間內陷入昏迷狀態,往往這關鍵的數小時就是黃金救命時間。

張亮霖醫師表示,近日天氣寒冷造成血壓波動大,氣溫驟降將刺激血管引發強烈收縮,使血管阻力增加,進而導致腦內血管破裂造成腦溢血,因此,高血壓仍是腦溢血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根據2017年最新版的美國ACC/AHA公布的高血壓指南,高血壓被定義為大於或等於130/80mmHg為一級高血壓,大於或等於140/90mmHg為二級高血壓。指南強調,與正常血壓相比,血壓超過130/80mmHg,則腦血管疾病風險增高。

張亮霖醫師提醒,腦溢血一旦發生,接下來就是一段艱辛而漫長的醫療及復健路程,而腦血管疾病患者,氣溫驟降時,應盡量避免外出;戶外活動時,應盡量選擇中午前後溫度較高的時段,並及時添加衣物,盡量減少寒冷刺激對血管的影響;日常一定要注意飲食、多運動、勿自行停藥。腦溢血出現的症狀並不全然僅有一側手腳無力、口齒不清等,若突然出現自己以往未曾有過的突發性頭暈、嘔吐、步態不穩,一定要馬上就醫。

 

關鍵字:東元綜合醫院 神經外科 腦溢血 頭暈 嘔吐 步態不穩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