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NTT-TIFA) 以「連結」為題,號召全球有趣作品,首發節目《這我可從沒做過》由來自法國的芭芭拉‧馬蒂耶維奇與朱佩賽‧奇科演出,將於3月3日、4日登場。(圖:記者孔繁青 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孔繁青/台中報導】

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NTT-TIFA) 以「連結」為題,號召全球有趣作品,以跨學科的想像,拆解這個世代的好奇心,將於本周正式拉開序幕。首發節目《這我可從沒做過》(I’ve Never Done This Before)於3月3日、4日登場,歐洲新銳跨界劇團「策略1號劇團」(Cie 1er Stratagème)以網路世代與社群媒體為創作主題,將各式各樣的YouTube影片搬上小劇場舞台,以詼諧、輕鬆的方式發掘世界新面貌,觀眾彷彿坐在手機螢幕前觀看一場YouTube的直播秀。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表示,《這我可從沒做過》探討YouTube現象,是現代人的行為劇場,看似荒謬又無厘頭,卻以充滿寓意又獨特的方式,探討我們所處的網路世代。

從網路、YouTube到智慧型手機,方便的工具和流通的資訊,讓每個人都能輕鬆拍攝影片,社群影音平台上集結了百萬支來自世界各地的影像,觀眾接收資訊從被動化為主動,改變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互動模式。同屬於網路世代的策略1號劇團,將人類歷史上「從沒做過」的新影音世界,用極具新意的方式重現在劇場中,創作者之一芭芭拉‧馬蒂耶維奇(Barbara Matijević)表示:「我們看到科技與網路將人們連結在一起,現代人更有能力以充滿創意的方式展開與世界的互動。」

策略1號劇團從YouTube上大量影片中挑選多支素材,並特別將目光放在素人的DIY領域,仿製影片裡的場景,將舞台打造成一個Maker創客實驗室,裡面塞滿各種自製道具:會唱歌的摺紙大嘴、遙控尾巴、安裝多架攝影機的頭盔、LED燈模型等充滿趣味的物件。芭芭拉在猶如DIY遊戲場中與物件共同演出,進行「這我可從沒做過」的各種互動,邀請觀眾在劇場中跟各式各樣的「You」相遇。NTT-TIFA共同策展人克里斯汀‧赫佐表示:「《這我可從沒做過》就像是一場在客廳裡創作出來的想像劇場,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觀眾到底想要看的內容是什麼。」

策略1號劇團由芭芭拉‧馬蒂耶維奇和朱佩賽‧奇科(Giuseppe Chico)於2008年於法國成立,兩人的背景豐富多元,跨足於舞者、編舞家、演員等領域,也擅長與各種類的藝術家合作。作品《預告》(Forecasting)中,兩人剪輯一系列的網路影音作為表演「道具」,與播放著影片的手提電腦在舞台上共舞、對話,探討網路世代表達自我的各種創意,以及身體與現代科技的互動模式,大膽顛覆了劇場與網路的界線,2018年被選為歐洲舞蹈網絡(Aerowaves)優秀作品。

《這我可從沒做過》即為《預告》的創作延伸,進一步探討網路社群與現代人的關係,2015年於比利時布魯塞爾首演後,陸續受邀至德國、荷蘭、克羅埃西亞等藝術節和博物館演出,並入選為法國愛馬仕基金會New Settings計畫作品,被評為「宇宙級網路DIY影片挑選指南」。兩位藝術家將在3月4日演出後與觀眾面對面座談,暢談創作歷程。

王文儀表示,《這我可從沒做過》揭開NTT-TIFA序幕,更預告2018年歌劇院即將展開的「大藝術家年」。上半年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法國編舞家安傑林.普雷祖卡(Angelin Preljocaj)、美國編舞家露辛達‧柴爾茲(Lucinda Childs)三位大師經典舞作輪番上陣;5月駐館藝術家布拉瑞揚也將帶來歌劇院駐館委託創作《路吶》,將臺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與山林之美帶進歌劇院。英國合拍劇團編導演全才賽門.麥克伯尼 (Simon McBurney)《同情的罪》則於6月與臺中觀眾見面,導演創造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劇場空間,為史蒂芬‧茨威格的經典名著《焦灼之心》賦與全新靈魂。《路吶》與《同情的罪》於今(1)日同步啟售。

王文儀最後語重心長的強調並呼籲,觀眾在買票入場觀賞世界級的藝術演出時,請一定要準時進場!尊重台上表演的藝術家也尊重自己,提升觀賞品質!

關鍵字:臺中國家歌劇院 台灣國際藝術節 大藝術家年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