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曾侯乙編鐘」複製精品 (圖:科博館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葉芳榕/臺中報導】

在臺灣國樂團演出鐘鼓音的莊嚴典雅樂聲後,正式宣告曾侯乙編鐘即日起在科博館展示五年。為了讓觀眾能更全面認識編鐘,科博館自3/9起安排一系列編鐘學習推廣活動,每週假日限額讓觀眾體驗編鐘VR,以及小編鐘科學演示等活動,另外平假日上下午各有一場編鐘導覽,解說編鐘歷史以及相關科學原理,歡迎踴躍參加。

編鐘為西元前433年曾侯乙墓埋藏文物,其上有銘文「曾侯乙作持」(曾國-侯爵-乙-持有),故命名為曾侯乙編鐘。編鐘被發掘後即於湖北省博物館展示至今,為大陸一級文物,禁止出境展覽。曾侯乙是戰國早期周王分封曾國(近今湖北隨州)的王室後裔,姓姬名乙。1978年整座編鐘於墓葬挖掘時原樣出土,鐘架呈L字型掛有編鐘65件,最長面7.5公尺,最大鐘高152公分重204公斤,最小鐘高20公分重2.4公斤,為東方最大樂器。除鑄造精美外,更是音樂發展的極高成就。

展出之曾侯乙編鐘以原件為母範複製出整套,即這次展出的精品,經驗證為今日最接近原件的複製件。編鐘專家李慧老師提到其樂音有沉靜之感,一聲一世界,一響一天堂,應精準演奏,更應顧及旋律連結的優美。編鐘於正面或側面敲擊可發出間隔約三度的兩個樂音。整組編鐘音域橫跨五個半八度,中心音域內12半音齊備。  

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認為透過最新科技與最古老文物的結合,能讓大眾有更多元面向的收穫。科博館助理研究員陳叔倬提到「王者之音」有雙重意義:第一重是此展品—曾侯乙編鐘是古代王者的禮樂器物,第二重是此展品是東方樂器之王。


▲科博館「曾侯乙編鐘」複製精品演奏 (圖:科博館提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共推防災教育

今(108)年是921大地震屆滿二十週年、莫拉克風災屆滿十週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共同推出的【水保防災起步走】教育行動特展,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齊力合作,將於3月8日起至6月30日止於921地震教育園區展出,共同推動防災教育。

此次【水保防災起步走】教育行動特展,將於921地震教育園區-防災教育館一館展出,結合館內【洪災審判庭—環境變遷•防洪思維】特展,透過洪患、水土保持及防災知識的介紹,帶領觀眾建立正確防災觀念,防患於未然。寓教於樂的展示手法,加乘水土保持防災知識能量,讓教育之心持續轉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孫維新館長特別談到2009年策展時正好遇上莫拉克風災的難忘回憶。對於自然災害一般人與科學人之間的認知不同也會有一體兩面的看法,孫館長肯定及感謝科工館以正面的教育觀點出發將防災概念融入於生活中,期許今年從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起步讓防災及水土保持的觀念都能更深化在每個民眾的內心。

此次特展有八組大型操作型互動單元,分別有:「台灣的地理環境」、「山坡地保育」、「野溪治理」、「崩塌地復育」、「二郎神的眼睛」、「土石流就要來了」、「防災知識大挑戰」、「離災保平安」等主題。介紹台灣的地形地質特色、山坡地保育、野溪治理、崩塌地復育、坡地監測科技、水保防災必備知識等,輕鬆學習水土保持及土石流防災觀念。觀眾能透過趣味互動及模擬操作,配合學習手冊與現場工作人員的導覽解說,完成任務卡的體驗關卡,輕鬆學習水土保持及防災教育知識,就能成功變身為水保防災知識達人!


▲水保記者會合影 (圖:科博館提供)

關鍵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 曾侯乙編鐘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防災教育 水保防災起步走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