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青少年校園暴力犯罪之探討
李修安博士
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理事

壹、前言

隨著科技化迅速來臨,社會結構更趨向多元,致使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與社會治安的複雜化。青少年犯罪問題在量的方面仍為各年齡層之首,在質的方面更有顯示低齡趨向,犯罪型態傾向於暴力與尋樂,傷害程度也日趨嚴重。

青少年階段的生活範圍不外乎以家庭和學校為主,因此學校除知識的傳授外,偏差行為的預防與導正更是需要老師、家長、學校和執法部門共同努力。而2010年臺灣最賣座電影「艋舺」,正以描述青少年加入幫派所衍生出一連串愛恨情仇之暴力劇情,因而獲得當時許多觀眾熱烈地迴響,卻也讓我們不得不深深思考青少年進入校園所產生暴力行為之問題,對社會治安造成之重大影響。

貳、青少年暴力犯罪行為之探討
  
近年來,校園暴力行為之嚴重性已逐漸受到教育單位與輔導工作者之關注。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在校園從事暴力行為案件層出不窮,諸如:畢業典禮期間,發生校園群毆事件,以及發生不良分子進入校園暴力討債等,再再揭露了校園暴力犯罪之頻繁與問題之嚴重。

據犯罪心理學家Englander的說法,「暴力」(Violence)是一種意圖製造他人身體上或心理上傷害的攻擊行為。而暴力犯罪(Criminal Violence)則是非法使用暴力手段,包括殺人、傷害、強盜、搶奪、強暴和性侵害等。有關「校園暴力」(School Violence),就其字義而言,係指發生於學校內之暴力或犯罪行為,與霸凌有所不同。從法律之觀點來看,校園暴力係指發生於學校內之侵害生命、身體法益之犯罪行為,以及以強暴、脅迫或其他手段,排除或壓抑被害人之抵抗能力與抵抗意願,以遂行特定不法意圖等犯罪行為。

研究顯示在校園內,暴力事件具有三點特徵傾向:(一)犯行具有兇暴之傾向。由近來國中、高中(職)學生所引發之校園暴力,有愈加暴力性,諸如將對方毆打成重傷之個案甚多。(二)校園暴行之發生常以校外之不良幫派為後盾,很多青少年加入幫派或參與活動,使其勢力滲入校園,並以此作為在校之靠山。(三)校園暴力之施暴者與被害人經常相互熟識,研究指出侵害人身之犯罪及暴力傷害行為約有五分之二案件兩者彼此熟識,而性侵案件行為人與被害人亦均熟識居多。另依2017年臺灣刑案統計資料,顯示青少年之犯罪類型以觸犯恐嚇、傷害、強盜、強暴等案件占有相當之比例。而國內有關校園暴力之相關研究亦曾指出,在中小學生曾遭受傷害或恐嚇之比例約占百分之二十。而國中校園暴行被害經驗之關係調查研究中也發現,有百分之二十五曾有被毆打或霸凌之經驗。

由上述官方統計及學者研究調查顯示學校內的安全及暴力犯罪在校園仍藏有潛伏的危機和嚴重性。因此,如何防治青少年校園暴力犯罪,仍為當前教育單位和犯罪防治機構不能忽視的要務。

參、青少年校園暴力之防處作為

學校應是一個讓學生快樂學習與成長的場所,如果變成了一個成人社會的小縮影,十幾歲的學生必須提早學會如何在恐嚇、暴力與性騷擾、甚至性侵害的威脅中求生存,也會在未來人格成長蒙上很大的陰影,這不是我們所樂見的。因此,有必要使學校成為一個教育學生養成良好自尊與人格的場所。而青少年校園暴力之問題,乃是整個社會環境造就之產物,有其複雜因素,不單只是學校內部的問題。是故,校園暴力之防處必須從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層面著手,從學生、學校到家長、社區都要積極參與和警方配合共同對抗校園暴力。
一、家庭方面
(一)加強親職教育
要培養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與規律的生活型態。時時關心與其溝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生活狀況及行為改變之原因。以適合青少年個性的教養方式,培養子女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教養其處理個人事務的能力和習慣。了解其交友狀況,並與子女的朋友和家長保持聯繫,並儘量不在少年朋友面前數落其不是,指導少年正確人際交往觀念。培養子女正當嗜好,諸如跑步、舞蹈、品茗或其他藝文活動,使其情緒得以發洩。

(二)加強親子溝通
  親子溝通之和諧與健全家庭功能有相當之影響。因此,為預防青少年發生偏差行為與校園暴力行為,父母平常即應和子女有良好之溝通、互動。多傾聽孩子說話,尊重與採納,最重要的是身為父母能以身作則,做好子女的榜樣。把握與子女成長的機會,適時關懷子女生理與心理之發展。對於子女平日之零用錢應適量,其衣著與物品,亦應舒適為宜。從旁指導使子女找到生活目標、做好生涯規劃,能肯定自我,尊重和接納別人。父母必須使子女有歸屬感,使子女在家庭有安全感。發現子女有適應困難時,應及時給予輔導。

(三)強化寄養家庭之服務和功能
  學者、專家普遍認為,家庭為決定青少年犯罪行為之關鍵所在,校園暴力之少年多數來自於破碎、單親、親子關係不良之家庭。而目前森林型態的家庭,已使少年容易失去家的溫暖。因此,加強寄養家庭之輔助性功能,已是趨勢。此一問題更需政府當局重視並加以研究,而非形式化之社會政策。另外亦可組成志工服務團隊運用熱心家長,實施聯合家庭訪問、電話訪談並對功能較不健全家庭伸出援手,加以關懷和輔導。

二、學校方面

(一)改善有違人性設計的校園環境
學生的心情會因人為、氣候以及物理因素等等的變化而影響。在周遭環境方面,布置優美而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環境,能發揮境教的功能。創造好心情上課環境,在校園環境設計上有其重要性。而在精神環境方面,應培養學生正確人生的價值觀,倡導校園倫理觀念。

(二)教學多元活潑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

教育目標多元化,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並增加學生學習興趣,使課程活潑化、趣味化。排定時間對課業較差之學生加強課業輔導,使其不喪失學習興趣及對自己的學習有信心,有利減少學生之疏離感。加強學生心理與諮商輔導工作,鼓勵學生談論自身問題,並增強其人際溝通能力、情緒處理能力與問題反應能力。加強學生法紀教育及確實學習自我負責的態度。教導學生妥善控制情緒,對於不合理校規能加以檢討修改,以達到教育的真正目標。透過學校社團活動,培養學生休閒興趣與能力,積極陶冶學生性情,並讓學生有參與感。對學校教學行政工作能讓學生有較多參與機會,使學生能展現才華,並對學校之進步與發展更有責任心。

(三)強化校園環境安全管理

強化校園門禁管制、巡邏,加強校園死角照明設備。美化校園並使用監控設備,防制校外入侵者。培養教師與學生參與校園犯罪事件處理措施之密集訓練,以學習處理衝突、破壞與意外事件之技巧。另強化校警功能與職責,並加強學校與警察機關及社區有關單位之聯繫,以便在事件發生時能迅速處理,並達到嚇阻校園犯罪之功效。如此與警政、社輔、醫療、司法等部門合作,以強化輔導效果。增加對校園暴力問題嚴重性之認知程度,實施校園安全教育,強化處理校園暴力之能力。事件發生時,其處理步驟為:了解暴力行為之動機,確定其暴力行為,立切結書以保證被害學生安全,對校園暴力之青少年給予合理懲處,不姑息養奸,若其有再犯而情節重大,應協同少年警察隊與少年法庭共同處理。

三、社會方面

(一)強化大眾媒體社會教育功能
大眾傳播媒體如對社會鬥毆打架亂象、犯罪新聞以及連續劇劇情對暴力行為渲染等的負面報導或播出等,應審慎處理傳播內容,多安排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之節目。

(二)社區規劃青少年休閒活動和場所
校園暴力主要由於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奇心強、叛逆性格和愛成群結黨,因此紓解方法,在於提供正當娛樂休閒場所,諸如在校園或社區等公共場所設置良性、益智性手機遊戲和摩托車、賽車練習場等。學校在上課之餘,多結合社區組織音樂、舞蹈、球類、文藝、戲劇等社團,舉辦友誼競賽,讓學生在純淨的大環境中,潛移默化,以減少社會暴戾之氣。

(三)社區多舉辦親子活動,加強親職教育
政府應重視社區各項發展,多舉辦親職活動,藉由活動指導父母用嚴而不苛、放而不縱的態度,實施民主式的獎勵與懲罰。對青少年面對挫折時,培養其忍受和處理挫折的能力,並學習關懷他人的需要和福利,發展健全的道德和良心,養成遵守法律和社會規範的習慣,並提供合法滿足其需要的機會,對偶爾犯錯的青少年,慎勿貼上「壞標籤」,並鼓勵其改過遷善。

肆、結語
近年來,校園安全出現不少狀況,從新聞報導得知也好,或者親身體驗,令人遺憾的是,學校仍偶傳恐嚇、青少年鬥毆事件,甚至有幫派分子進入校園吸收成員,可見青少年問題,需要有關當局時時關注與正視。很多研究指出,暴力或攻擊行為是觀察學習而來,學校是背景各異、興趣有別的人所組織而成的小型社會,平常雖有其習以為常的運作方式,然而學生成員複雜且心性等均多尚在發展成長中,因此偶爾會發生一些無法預測但需立即處置的狀況。

總之,青少年校園暴力行為之成因絕非單一之因素,我們要從科技整合的觀點去研究,可知其成因包含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影響。為此,我們必須瞭解青少年校園暴力,並從犯罪生物、心理、社會等理論去探討,更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去做防治。青少年校園暴力問題主要根源來自於家庭,並配合學校制度、警政、司法、社輔等社會部門共同努力,才是最佳解決方式。

分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